找到相关内容127篇,用时4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思想基础

    只有首先、利人,才能实现善人的道德境界。这也就更加清楚地表明了,佛的内涵是道德观价值观的辩证统一。慈悲既是指导实践自觉、觉他(利他)的核心思想,也是佛教信仰的特性。于经中说“大慈、大悲者...,净心行利行,于利益即无,何事于饮食!凡所作为事,要在于利他,彼无非爱,定获罪无疑。”(《菩提行经》卷二)利他的实际内容包含了精神和物质两种类型,佛教认识到“贫穷故,不能利益,何能利他。”(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41142480.html
  • 妙高峰顶人独立

    一方面又有私自之弊。与此相反,菩萨乘将业推广到共业,力求从整体上全面解决人生问题,将利他结合起来,产生不忍之悲心,同时对现实世界并不回避,立足现实追求践行的实在,强调即世而出世。在对人生...显现的趋势,这种过程叫做"转变差别",就是不同的转变。以上说的是个体的主观心理,但从前后认识的一致性及他认识的统一性可以推及认识的社会性。  从熏习意识的关系来说,由熏习所成各种名言种子都藏于作为...

    徐文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51042553.html
  • 论:佛教中国传统文化

    人们变得非常功利,并导致享乐主义和私自的泛滥。假如没有神祗或因果观念的约束,只要权利大到可以不受法律制裁,或狂妄地蔑视法律,必然会为所欲为。  所以说,宗教信仰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基本力量。在当今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社会,我们更需要寻找一种可行的全球道德规范。有些传统宗教排他性较强,或现实人生距离较大。而佛教,则是立足于现实人生并具有包容性的宗教。更使人容易接受的是,佛教认为利他是统一的。凡夫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82750493.html
  • “离苦得乐”的经济学分析

      “离苦得乐”的经济学分析  徐继达  逢甲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  【大  纲】  壹、前 言  贰、苦乐的本质  参、利他的苦乐  肆、结 语  【摘  要】  离苦得乐是所有众生追求...是以佛教经济学的观点来阐述离若得乐的人生目标。首先,比较苦乐的本质。其次,探讨利他行为的分析,再进一步分析菩提心苦乐之关系,最后作出结语。  贰、苦乐的本质  一、苦乐的福利经济学  从前...

    徐继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23951069.html
  • 嗔毒的良药──慈心观

    法药。本篇以心得分享的撰写方式,一探慈心观的修习以对治我人的嗔恚。从“了解嗔恚”到“战胜嗔恚”,学佛之人要从利他的角度,在生活中不断觉照自己以降伏烦恼。   除此之外,笔者也从《清净道论》〈说...  嗔毒的良药──慈心观   释道一   一、烦恼毒法药   (一)、烦恼毒   烦恼又名为“惑”,有情不断地轮回生死于六道的主要原因,无非是由于烦恼的牵扯而不断地造作恶业。由于不断地造业...

    释道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0252107.html
  • 佛教中国传统文化

    断灭论会使人们变得非常功利,并导致享乐主义和私自的泛滥。假如没有神祗或因果观念的约束,只要权利大到可以不受法律制裁,或狂妄地蔑视法律,必然会为所欲为。  所以说,宗教信仰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基本力量。在当今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社会,我们更需要寻找一种可行的全球道德规范。有些传统宗教排他性较强,或现实人生距离较大。而佛教,则是立足于现实人生并具有包容性的宗教。更使人容易接受的是,佛教认为利他是统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5357086.html
  • 人间佛教的现代生命关怀

    修行的最高目标是成佛,作为一般的修行者则以菩萨为理想境界。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是成就罗汉果,通过超越生死而达到个体的解脱。在实践菩萨道的路上,最重要的是通过研习、修持佛法,利他,离苦得乐。太虚大师说:“佛学的宗旨和目的,简单地概括起来,不过是利他而已。其实,世间所有的工作云为,也不过是彼此间利益,惟所差在究竟不究竟之别。”[7]   如何利他?首先需要做到...

    梁巧英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0559589.html
  • 佛教的孝亲观

    菩提。因此,利他是一体的,我们必须在的基础上去完成利他的事业,同时也只有在利他中才能圆满,这就是菩萨行。   佛孝的轮回、平等、慈悲以及利他思想,是佛教孝亲观超越于儒家孝亲观的根源...真正的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之上,如菩萨行六度,即如《普贤行愿品》中云:“菩萨提树王亦复如是,一切众生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而为华果,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。何以故?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...

    王 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94961953.html
  • 正念共处

    修学上的经验和了解,这是被肯定的。  菩萨道解脱道  问:释迦牟尼佛原是可以在燃灯佛时就成就解脱,证得阿罗汉,但为了利益所有众生而不速成就,继续修持十波罗蜜直至成佛。利他有冲突吗?  答:你会有...正念共处   柏林禅师问答辑要   那天,禅师轻松地坐在藤椅上,他微笑看着我们手忙脚乱地准备录音的动作,担心不了解缅甸佛教文化而失礼的我们,谨慎地问着:「可以录音吗?不是编辑组的人员可以一起听吗?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4762643.html
  • 禅门清规的形成发展禅宗的历史命脉

    其后,印顺法师在台湾高举人间佛教的旗帜,提出法律的结合、利他的结合、重视处世和组织生活等禅门生活的规则,把握了佛陀立法、百丈立规的本旨,进一步推动了禅门清规的改革,特别是向入世化,人间化方向上...寄居律寺,处于合法和非法之间,生活和经济状官寺迥然不同,生活来源很不稳定。四祖开始谋求稳定的传法基地和经济基础,从而有了禅僧的集居和劳动,但还是没有规范化的禅居、普请制等,算不上自力更生的独立的禅院...

    韩凤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5264136.html